“自己的戏法自己耍,自己的算盘自己打……骂声大儿太不该,托我上墙他跑开。没想到还有墙头这一灾,想不到这墙头成了我的望乡台。”日前,在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木偶曲艺剧团舞台,崔文龙、朱芳两位青年演员手持木偶操作杆,正参与木偶戏动画电影《墙头记传奇》拍摄。
近年来,宁阳县聚焦本地丰富传统文化资源,结合现代民众的审美需求,进行“乡土艺术+时尚设计”实践,取得积极成效。
木偶戏动画电影艺术潜能巨大
宁阳木偶戏,作为宁阳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传统文化之一,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有“江北第一木偶”称号,是全国稀有剧种之一,也是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项目。2016年,宁阳县成立木偶曲艺剧团,加大对传统地方戏保护传承力度。
宁阳县木偶曲艺剧团团长杨红谈及几年前剧团演出时遇到的尴尬,非常感慨:“观众席动辄变成‘老年场’,部分年轻人对看戏抱有刻板印象,他们往往坐不住。”
接地气、有绝活一直是地方戏曲的安身立命之本,使其能够守着一方水土,自吟自唱度过几百年。在当今,没有创新和活力的话,地方戏曲很难走得远,在促进戏曲年轻化发展上下功夫已是势在必行。
此次国内首部木偶戏动画电影《墙头记传奇》在宁阳县开拍,以山东传统戏曲木偶戏为蓝本,将木偶、戏曲、动画等元素结合,最终为观众呈现一出融传统艺术与现代技艺为一体的影视艺术作品。
《墙头记传奇》由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冉常建任总导演,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教授黄迎任导演,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国家一级导演杨建东任总监制并负责改编。剧本改编自山东经典传统梆子戏《墙头记》,讲述张木匠与两个儿子因赡养问题引发的一系列矛盾与冲突的故事。
“宁阳木偶戏聚集了几代人的辛苦结晶,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希望这次拍摄能够挖掘出当今传统艺术宝贵的资源,打造出具有民族风格的艺术作品。”黄迎如是说。
近年来,宁阳县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先后荣获山东省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非遗保护创新示范基地等省级荣誉称号。
推动传统戏实现跨媒介传承发展
“新编豫剧《朝阳沟》展现了我们当地玄氏陶艺、许氏面塑、羽粘画、王氏剪纸等非遗文化艺术元素,让我们感到很亲切。配合舞台灯光及影音再现,让新编剧时尚感爆棚。”观看完宁阳盛世艺术团新编豫剧《朝阳沟》后,1995年出生的宁阳县蛮营村青年庞英鑫交流体会时谈道。
新编豫剧《朝阳沟》以杨兰春先生原著《朝阳沟》剧情为基础进行艺术化改编,用视频投屏当舞台布景来表现当地农村几十年来的发展巨变;用舞台声光电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官体验,表现主人公思想的转变;用本地非遗元素来增强观众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将原著中强调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歌颂青年人献身农村建设的理想充分表达,对新时期青年人参与乡村振兴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探讨,让观众感受豫剧经典《朝阳沟》与现代传媒融合的魅力。
宁阳县引导庄户剧团围绕周边群众喜闻乐见的山东梆子、吕剧等本土剧种守正创新,运用电脑设计舞台背景,对传统唱腔进行时尚设计,推动乡土艺术创新发展,用艺术的情怀关怀人、疏导人、引导人,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宣传了党的“三农”政策。
梆子戏《墙头记》、舞台剧《蟋王东征》、豫剧《朝阳沟》、木偶戏《变脸》《长袖舞》《墙头记》《人子·人》……一部部新编时尚戏曲剧目带给观众新鲜的视听体验、故事性的情感体验及主流价值认同的精神体验,使观众沉浸在特定情境中,让乡土艺术吸引力实现硬核升级,使乡土艺术登上了“大雅之堂”,激发出“老文艺”的时代“新魅力”。
“舞台声光电的使用,推动传统戏实现跨媒介传承发展,圈了一大拨年轻粉丝,在宁阳引发追剧热潮。”宁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石玉奎介绍。
全面提升农村群众的文化满意度
卖家电的、卖票的、开饭店的、开车的、开门头做小生意的……宁阳县蒋集镇的村头巷尾活跃着这样的一些从业者,平时他们是各行各业的带头人、致富能手。当锣鼓一响,他们便变身为远芳文化艺术团的演员。
“有活动,有演出,就有幸福的味道。”王苓是远芳文化艺术团团长,平时在镇上经营着一家饭店。自2013年起,王苓带领剧团开始承办宁阳县送戏下乡公益演出活动。剧团现有固定演出人员50多人,逢节假日大型演出活动时,演员阵容可达150余人,每年走街串巷义务演出200余场,成为当地颇受欢迎的“网红”剧团。
舞台虽小能演天下事。宁阳把木偶曲艺剧团、荷花豫剧团、远芳艺术团等剧团纳入政府送戏下乡演出队伍,他们以周边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小品、戏曲、表演唱等形式,开展文艺原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传递着社会正能量,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支持。
盛夏消暑,华灯初上,在东疏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荷花豫剧团新编排红色剧目《粟裕将军在宁阳》精彩上演。剧团挖掘东疏镇当地华东野战军“攻济打援”战役的红色资源,编排红色戏剧,开展巡回演出,擦亮“两疏夜话”群众文化演出品牌,让群众在艺术欣赏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宁阳把“文化进万家”活动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文化服务志愿组织,面向基层、扎根群众,把提升群众满意度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政府买单、百姓看戏”的原则,采取集中下乡与经常下乡相结合的方式,精心编排创作符合当地文化特色、群众接受程度高的节目,不断增加送戏下乡场次、提高演出质量,用艺术的力量把红色“种子”播撒到群众的心田,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努力实现“县级有品牌、乡镇有队伍、村村有活动”,不断提升群众文化生活的满意度,让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