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十七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全国盘活旅游存量资产投融资促进活动”上,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发表讲话,他说,盘活旅游存量项目,推动项目内容优化、质量提升,既是旅游领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在旅游业持续复苏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旅游行业新的投资“风口”。
他从三个方面,讲述了对文旅业的看法。
第一,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投资旅游业,既满足人民群众“刚需”,也服务于扩大内需。
旅游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三五”时期,我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疫情前的2019年,国内出游超过60亿人次,年人均出游超过4次。持续三年的疫情给旅游业带来严峻挑战,但全行业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行业恢复发展,稳住了行业发展基本盘。“乙类乙管”政策实施后,旅游市场迅速复苏回暖,旅游消费和市场信心有效提振。这充分说明,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刚性需求,成为衡量百姓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旅游业是“一业兴、百业旺”的综合产业,既能提供精神产品、创造精神财富,也能创造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发挥着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重要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我们通过调研发现,现在各地都把旅游视为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主战场。而通过对一些地区旅游市场复苏情况复盘后发现,凡是有好项目的地方,旅游市场复苏的就好,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项目已成为各地拉动产业复苏、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十四五”期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时代的到来,旅游必将成为越来越多百姓的学习方式、成长方式、生活方式,旅游消费市场必将迎来新一轮提质扩容,旅游产业发展也必将更加繁荣。第二,盘活旅游存量项目和存量资产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既是“风向”,也是“风口”。
伴随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全面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4年的27524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5484亿元。与此相应地,各地顺应旅游业快速发展趋势,加大旅游投资力度,迅速做大旅游产业规模,建成了一大批旅游项目,但有些项目投资大、效益差、运营难,企业和地方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盘活存量资产工作。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工作的通知》,将旅游基础设施领域纳入REITs试点范围。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明确将旅游列为盘活存量资产重点领域。2022年9月,国常会确定使用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配套支持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旅游也是政策支持领域之一。从经济发展基本规律来看,投资建设会形成资产,资产会引发新投资。有效盘活旅游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对于提升旅游设施运营管理水平、拓宽旅游企业社会投资渠道、合理扩大有效投资以及降低政府债务风险、降低企业负债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盘活包括旅游存量资产等在内的各种规模大、增长潜力大的优质存量资产,是当前投融资领域的重要“风向”。旅游项目是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载体。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旅游业提质升级的新形势新要求,盘活存量资产是推动旅游业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拓宽高质量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是旅游领域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盘活旅游存量项目,推动项目内容优化、质量提升,既是旅游领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在旅游业持续复苏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旅游行业新的投资“风口”。
第三,推动盘活旅游存量项目和存量资产,要狠抓落实久久为功,既要“盘点”,更要“盘活”。
盘活旅游领域存量项目和存量资产,我们一直在行动,组织开展了旅游领域存量项目摸排和数据更新工作,旨在全面盘点项目底数,深入分析问题原因,有的放矢、分类施策,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盘活方案。值得肯定的是,贵州在这项工作中探索总结出一套可执行、能落地、有成效的工作“打法”,比如建立攻坚专班工作机制和“一台账两清单双清零双问责”“省领导联系指导、省直部门督导、厅级领导包片、处级干部包县、市县领导包个”机制,按照“七个一批”盘活路径,分类指导推进存量旅游项目盘活,政府加大服务引导而不包办,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和运营。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真正推动项目“活起来”与“火起来”,为全国面上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很多的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和推广。接下来,我们仍会在推动盘活旅游存量项目和存量资产这项工作中久久为功,实施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把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全国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库,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用好各类财政、金融、投资政策工具,持续完善对产业项目、市场主体的投融资服务,引入金融活水、社会资本助力产业发展,吸引更多设计策划、建设投资、管理运营、内容生产、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市场主体参与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